主题词:化妆品

化妆品业“潜规则”为何难终结

2009-01-09 中国化工投资网
 

  1月5日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多个品牌的“一洗黑”洗发水实际上添加'但未标明加入'了“对苯二胺”(可致癌)的染发剂,甚至还有“三致”(致癌、致突变、致畸)物质”间苯二胺”。

  当下“癌症”患者剧增,人们都归罪食品,因为“病从口入”,可现在又多一种致癌通道从发入,看来人们不仅要怨怼食品,日用化妆品也成为侵害人体健康的“杀手”。

  其实前一周《京华时报》就此开了“药方”,从2010年6月起,无论国产还是进口化妆品,其成分都必须全部标注在说明书上,否则将被禁止销售。此举表明突围化妆品潜规则已经得到药监部门高度重视,并着力从生产、销售环节给化妆品行业上“紧箍咒”。

  一直以来,化妆品行业潜规则已被媒体捅破,原来各大商家只愿标明营养成分,而对其他的辅助成分,如防腐剂、色素、香精、表面活性剂、防腐杀菌剂等,则只字不提。

  仔细咂摸化妆品全成分标注的益处,一是,消费者不仅明白了化妆品的有效成分,而且了解到产品“深藏不露”的化学成分,如铅、汞、色素等,从而对化妆品有个全方位的洞悉。二是,一览无遗地成分标注,便于监管,益于追究,这既彰显商家对消费者的一种责任,也表明商家对自身质量的高度自信,同时也是对诚信经营的有力约束。

  但笔者认为,即便化妆品全成分标识也未必能击中行业潜规则的“死穴”,这是因为,化妆品的“灵魂”不仅仅要看含什么成分,而且要看其含量多少。据行业人士透露,一般说来,化妆品中都含有一种极其昂贵的天然生物萃取剂,这种成分虽然含量极少,却是产品的“灵魂”。没有或减少这些成分,都会使产品的功效大打折扣。比如在欧美常用的葡萄籽精油(每公斤2万美元)、BGP(每公斤6万美元),而在国内销售的此类产品中都不含或是用其他合成衍生物替代了。由此看来,要击中行业潜规则须标明含量多少,而且要先标含量多的、昂贵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扼住该行业潜规则的“咽喉”。

  那么为何化妆品行业的“潜规则”难以终结呢?其症结何在呢?与食品行业一样,化妆品行业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大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然而,多年来,这种的潜规则越来越明目张胆,手法也不断翻新,而且潜规则一直在挑衅现行的各种法规,但却没有任何一个执法、监管部门作出积极的反应,因而任由它明目张胆地危害社会和大众。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是我国在化妆品的立法方面还比较落后,标准体系还不尽完善,不少标准制约性已不能适应当前化妆品市场治理整顿的需要。譬如国内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化妆品的有效成分、添加量、含量多少及其标注作明码要求,

  时下要扼住行业潜规则的“咽喉”,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化妆品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类似于欧美国家FDA之类的化妆品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市场检验制度,把握审批关,以随机抽查的动态监督方式确保产品质量与标注的吻合;健全惩罚机制,一旦厂家偷工减料,那么付出的代价将是巨额罚款以及市场禁入的惩罚等。

  一言以蔽之,化妆品潜规则的“死穴”是化妆品全成分标注其含量多少。只有在健康的法制环境下,执法部门才能挺直腰杆执法,同时也要主动承载执法的压力与风险,化妆行业的潜规则才有可能彻底“黑掉”。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