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石油化工

我国石油化工产品或将回归理性

2008-08-07 中国化工投资网
 

$文章内部广告    7月的国内石化、化工市场多了些冷静,少了些疯狂。当原油7月终于走出了整个世界都在期盼的回调走势后,不少人长出了一口气。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石化化工市场的冬天过去了,因为石化化工品价格也几乎清一色的开始调整。

  原盐与煤炭共舞,化工共原油一色

    原油跌了,煤炭却依然在涨。比煤炭更生猛的,是海盐—连续2个月30%的价格增长,不知道能跌碎多少人的眼镜。上涨的原因,笔者(中国化工网资讯行情执行总编刘心田)认为是市场平衡作用和资源炒作心理---煤炭作为能源和化工资源的复合载体,是整个国民经济在推动其调整和重新定位,现在看来,这种调整还未最终到位;海盐则是彻头彻尾的资源炒作,像磷化工、钾化工一样,现在流行“拿资源概念来说话”,但凡和资源挂点边的,炒过的继续炒,没炒过的找出来炒。然而,盲目的炒作迟早会诞生“普洱茶式结局”!

  相形之下,多数化工产品和原油一样进行了理性回归。为什么呢?产品要靠市场来支持,市场要靠经济来支持。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中国乃至全球经济虽有波动,但并没有坐上过山车,因此石化、化工市场也势将趋于动态的稳定。相信如果原油继续下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化工品价格应仍有下降空间。

  价格波动暗藏产品替代危机

    如今有不少石化化工产品采取价格跟随策略,如二甲醚的定价,一直看液化气脸色,而焦化苯,则向来仰纯苯的呼吸,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源自这些产品有相同或接近的终端市场,另一方面则是替代产品登台亮相的战略需要---价格差别越大,替代产品越具备优势,越能加快市场份额的争取。以纯苯、粗笨(焦化苯)为例,虽然粗笨尚不能完全替代纯苯,但其通过加氢工艺,可大大提高纯度,从而部分取代纯苯。

  行业人士认为,目前的石化、化工市场实际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上游的资源、能源成本早已进入上升通道,而下游和终端市场却处于不景气的下降通道,夹缝中生存的石化、化工行业或是通过洗牌来次涅磐,或是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强竞争力并等待时机。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