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化肥 出口 内销

化肥出口和内销的关键点

2008-07-02 中国化工投资网
 

  中国近几年除了钾肥,氮肥、磷肥和复合肥产能都是过剩的,国家限制化肥出口肯定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也使国外部分化肥生产企业对中国市场望而怯步。——哈萨克斯坦磷业公司驻华首席代表秦卫星。

  化肥进出之路暂不通行中国加征100%的化肥出口特别关税,使个别肥种的税率高达135%。这就必然导致中国化肥出口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无法出口到国外。而国内市场化肥售价又低于国际市场,致使国外化肥难以进口到中国。中国化肥出不去,外国的化肥进不来(钾肥除外),这是否符合自由贸易的原则呢?

  中国许多企业的氮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国家花高价进口原油和天然气,然后将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生产出的氮肥以比较低的价格出口,这虽然使个别企业短期获益,但是从国家的整体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

  目前中国的化肥市场情况,让哈萨克斯坦磷业公司望而怯步。公司今年已无法向中国供应磷肥。中国的化肥价位相对于国际市场一直是比较低的,近年也未能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做出同步调整。从去年开始我公司向中国出口的磷酸一铵数量骤减。公司出口到欧洲的磷酸一铵价格可以达到800-1000美元/吨,而中国可以接受的价格是FOB550-600美元/吨。其结果是哈萨克斯坦磷业的磷肥一吨也卖不到中国来了。而以往,公司每年出口到中国的磷肥达20多万吨。最近几年中国自身的化肥产量在不断增长,进口逐步减少,但公司对中国的出口量每年也超过10万吨。哈萨克斯坦对化肥出口施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没有任何限制,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而现在,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太快,涨幅太高,国际上磷肥涨到了1200美元/吨,根据中国的价格水平将产品运送到中国就会出现产销价格倒挂的现象,任何国外企业都不会赔本出口产品到中国。

  2006-2007年,国际化肥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的价格。这时许多国际贸易公司改为以化肥出口贸易为主。中国实行高关税政策肯定能抑制住化肥出口。先不用看海关统计的化肥出口数据,仅仅从企业的出口目的就可以断言。企业出口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赔本的出口没有企业愿意做。所以出口之路也被堵死。

  这种局面会持续多久,我们还在静观其变。

  成本和需求拉动价格如国际化肥价格的增长主要是成本的提升和需求的增长共同拉动的。当然也可能会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硫磺和钾肥的垄断性,但这两种产品的价格也同样受到成本和需求共同增长的影响。

  成本方面,原油涨价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他和化肥相关的原料也都在涨价。原油涨价带动液氨涨价,硫磺涨价带动硫酸涨价,生产化肥的几种基本原料都在涨价。同时运费电费等也在不断上涨。这些因素都在促升化肥价格的高企。

  另外,对肥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也是化肥价格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有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很多粮食被拿去做生物燃料,造成世界上粮食的短缺,所以导致粮食价格的不断增长。粮食价格的增长和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多,都促升了化肥价格的增长。

  国外还有个普遍的说法,认为原油涨价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太快、原油需求剧增造成的,而欧佩克无力和无意增产,尽管欧佩克也不希望油价太高。然而油价继续攀高却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不争事实。人们不仅要问:难道这完全是由供需关系造成的吗?会不会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

  在具体需求方面,比如硫磺,中国被迫接受天价硫磺也另有原因。硫磺价格主要由国际公司垄断操作,以往国际某知名公司以70美元/吨甚至更低的到岸价格向中国供应硫磺,使国内很多硫酸厂将硫铁矿等制酸的装置改成硫磺制酸。等到国内企业的设备和工艺都改过来之后,就对进口硫磺形成一种依赖。而硫磺价格的话语权从来就归国际供应商。别人将价格提高到200美元/吨,甚至700美元/吨,我们都不得不接受。这让我们联想到前几年发生在中国大豆行业的教训。当时美国向中国大量低价销售高品质的大豆,等到中国的企业习惯了这种原料之后,再进行提价。而且现在全世界价格都很透明,信息很灵通,这边涨了,那边不用等到明天,今天就跟着涨。所以以前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硫磺只要出40-60美元/吨,而现在也涨到570美元/吨了。

  目前国际化肥价格的不断增长和其涨幅令人担忧,因为这个增长超出了正常范围。而且全球经济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主要的表现为什么都涨价。涨价的不仅仅是化肥、原油和粮食,几乎看不到不涨价的东西。而且涨价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涨价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化肥原料涨价,化肥价格就会随之上涨,随后使用化肥的农业产品就要涨价。这样的涨价形势,如果老百姓接受得了,大家跟着涨价,那就可以循环下去。而要实现良性循环,就需要各项成本增加的同时,人们的工资收入也要不断地同步增长,才能有相应的购买力。如果在循环链中有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高肥价已影响全球用肥积极性中国近几年除了钾肥,氮肥、磷肥和复合肥产能都是过剩的,国家限制出口肯定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企业的整合前几年已经在进行了,无论是氮肥、磷肥、氮磷复合肥还是三元复合肥,这几年都一直在延续。大多数复合肥厂不能满负荷生产,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才有生存的可能。

  但是目前的形势还不会造成市场上化肥供应的短缺,因为化肥的产能已经足够大了。一旦形势变化,它随时就可以开工。国家政策的导向对企业的影响巨大,但从短期来看对产能暂时不会有大的影响,就是不知道国家的这个高关税政策要持续多久。

  化肥价格高企对于化肥施用的影响就很快反映出来。就哈萨克斯坦来说,现在哈国内的磷肥价格也非常高,就导致农民用肥习惯的变化,原来用高浓度的,现在改用低浓度的,原来多用的,现在少用了。这从数据变化就可以看出,苏联时期,哈国内用二百多万吨磷肥,现在只用十几万吨,而且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变。在中国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化肥涨价,原来用两袋改为一袋,原来用二铵,现在改为用普钙。

  但是两个国家的情况又是截然不同的,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粮食价格高,农民种粮意愿高了,就会多用一点磷肥。它每年生产粮食1300万吨到1700万吨,总人口只有1500万。粮食减产对国计民生并无大碍。这两年粮食涨价,该国靠粮食出口还赚了不少钱。但是中国人多地少,中国的农民离了化肥就种不好粮食,而且粮食主要用于国内需求,减产的后果非常严重。

  找到出口与自用的平衡点高出口关税是一种非常规的应急手段。采用这种手段肯定有其道理和作用,但是长期使用会带来一些弊端。最终还要在出口和国内自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国家税收和企业生存之间也找到一个平衡点。

  限制化肥出口,目的是保证国内供应和防止肥价暴涨。但是国内氮肥、磷肥和复合肥的产能已经很高,不能随意关闭,而需要适当地释放出来,既要满足国内的需求,又要适当地出口以使企业生存下去。如何找一个平衡点,既保证国内的供应,又有合理的价格,同时又能出口以消化过多产能,这是一个宏观调控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做法值得参考。

  在哈萨克斯坦,政府对于国内农民购买化肥进行直接补贴。该国农场是私有化的,这些农场可以直接去化肥厂购买化肥,但是他们只需要付60%的化肥款,剩下的40%由农业部来付,而且是直接付给化肥厂。这也就等于补贴了肥价的40%。补贴幅度如此之大,使化肥厂可以将国内肥料价格与国际挂钩。而在俄罗斯,国家对于销售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化肥实行不同的政策。如果化肥用于内销,政府就会给予补贴,而用于出口时,不仅不补贴,反倒收出口税。这样对于工厂来说,将肥料销售到国内就意味着成本降低,收益增加。他们就会觉得卖给国外不是很合算。如此一来,主观上为了自身的效益而优先卖肥给国内用户,客观上也保证了国内市场的化肥供应。价格合适时,还可有一定数量的出口。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