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节能减排 工作

节能减排工作进入历史新时期

2008-01-04 中国化工投资网
 

    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河流污染防治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高兴地宣布: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81%,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0.28%,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终于迎来了一个新“拐点”。

    同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环 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环境保护是我国科技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之一。

    “让环境休养生息,实现节能减排,科技就是要回答哪条路径是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环境效果,就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司长赵英民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落实的环保科研项目经费突破了3亿元,相当于过去五年环保科研项目经费的总和。

    水污染技术:彻底根治蓝藻

    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定的硬指标,但是我国“十五”环保指标没有完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06年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到了2007年上半年,这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还只是一降一升。

    污染物排放的居高不下,势必会引发各种污染问题。2007年5月,太湖暴发蓝藻,严重威胁到无锡市的饮用水安全;无独有偶,安徽巢湖、云南滇池、秦皇岛市水源地洋河水库等地也相继暴发了蓝藻,研制出彻底解决蓝藻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成为当务之急。

    让人欣慰的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出一种有机污水处理剂,均匀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钟即可使氮、磷及藻类絮凝沉淀,再通过磁分离技术,彻底移出污染物,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在安徽巢湖蓝藻暴发时,中科院的科研人员采用该技术进行治理,使出水口的COD、总磷、总氮和藻浓度比入水口湖水分别下降97.59%、85.28%、60%、99.52%;由于新成果加入了磁分离技术,还实现了彻底根治氮、磷及蓝藻的目标。

    水污染防治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除了单个技术的突破外,我国还启动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投入逾百亿。水专项将重点解决饮用水安全、流域性环境治理和城市水污染治理的共性技术难题;提出解决我国水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为改善我国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赵英民说,国家希望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环境治理的跨越式发展;搞清水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本阐明我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水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开展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脱硫技术:节能又节地

    10月26日,随着河南新乡、开封等10个省辖市13家企业的54台小火电机组的集中爆破拆除,标志着2007年国家关停1000万千瓦高耗能、高污染小火电机组的目标提前两个月实现。

    电力行业排放了全国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硫,成为减排的重点领域。《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61.4%,二氧化硫排放要减少800万吨。为完成规划,各地一面关停不合乎国家政策的小火电,一面给大火电机组安装脱硫设备。据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燃煤脱硫机组总装机容量7412万千瓦,是新投产燃煤机组装机容量的1.5倍。

    尽管有国家的强制要求,但是很多火电厂还存在不安装脱硫设备,或者即使安装了脱硫设备也不运行的“阳奉阴违”情况。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东南大学教授孙克勤解释说,这是由于大型火电烟气脱硫脱硝设备庞大、技术长期依靠从国外进口、一次性投资和日常运行费用高昂等问题造成的。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的数据:直到2005年,我国由于缺乏自主研发的大型火电烟气脱硫技术,从国外引进技术,是高达数十次的重复引进,光引进费用就高达3.2亿元,另有技术使用费3亿元。

    于是,江苏苏源环保公司开发了新型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共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在江苏徐塘发电厂等企业运行监测显示,该技术可节约10%—15%的投资、20%的运行电费,减少装置占地面积,脱硫率超过了96%。据统计,全国已有24个电厂13000兆瓦的机组使用了苏源环保公司自主研发的脱硫脱硝技术,减排二氧化硫、氨氮化合物分别达到每年45万吨和1.5万吨,每年减少酸雨损失92亿元,业绩居中国同类自主技术之首。

    处理技术:消化中国式垃圾

    我国每年约产生54亿吨农业、工业和生活的各类固体废物,其中近一半未得到无害化处理;由于相当部分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过于简易或者不达标,实际无害化处理率约为30%到40%;全国660座城市中,有220座被垃圾包围。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倪明江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发达、土地资源比较紧缺地区优先选择的方案之一。由于我国经济水平较低,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不完善,使得垃圾成分非常复杂、水分含量高、热值低,甚至夹杂大量不可燃的建筑废料等,进口的“洋设备”“消化不良”,所以必须采用合适中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技术,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作为国家化重大项目,浙江大学研发成功的高效燃烧我国垃圾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技术以及流化床设备,具有对各种燃料均有很强适应性、容易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高效脱硫等优点,处理费用仅为引进设备1/3到1/2。该技术共获得了13项专利,其中有6项是发明专利。

    目前,以该技术投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共13座、焚烧锅炉32台,垃圾处理量达到每天将近1万吨,约占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4,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环境小卫星:强化监测能力

    我国将在2008年上半年发射首颗生态环境卫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生态环境卫星的发射将大大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水平,也将为环境预警预报带来更科学的数据。利用卫星技术,可以快速、大范围地观察大气、土壤、植被和水质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赵英民说,环保科研的任务就是为制定国家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管理制度以及环境监测、环境应急事故的处理等提供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国家环境管理决策水平。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环境监测站,每年约产生3000万个环境监测数据,但是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与研究手段基本停留在常规阶段,即主要采用基于地面布点采样的物理或化学分析测量的方法进行,缺乏时空上的连续性,而且费用较高,特别是现有环境监测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及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站点稀少,代表性不够,迫切需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目前的地面监测,全面及时和准确地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环境一号等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软件研究”是我国针对环境卫星和环境遥感领域首次组织的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发射的环境一号卫星能解决环境遥感领域的关键技术,即提升了我国环境遥感应用水平,又为环境卫星发射后的卫星业务化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全面强化国家的环境监测能力。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