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涂料 行业 新形势

我国涂料产商须积极应对行业新形势

2008-01-04 中国化工投资网
 
     中国作为“ 世界制造基地”,相当多的涂料涂装制品已经走向世界。近两年有关中国商品在安全和健康环保方面的问题不少,为我们涂料涂装行业敲响了警钟,也促使行业尽快完善行业法规,与国际接轨。
 
     国内知名企业“海尔”一再强调:这个世界只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变”。海尔以这种理念不断求新、求变,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求变,时时刻刻对自己的经营定位、经营模式和内部管理作出切合市场竞争的变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正如最近一段时间,立邦引进康师傅、宝洁的人才,向100亿元的目标冲刺,阿克苏收购多乐士,多乐士高层也在酝酿着更迭,外资企业在人士、政策、渠道等方面的变动,绝不是偶然。在涂料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国内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变化?记者结合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一些企业老板、专家、学者及行业相关人士的发言整理成文。
 
     并购重组是大趋势
 
     近几年来,涂料行业的收购、兼并、整合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其中对国内涂料业影响最大的当属去年美国威士伯巨额收购民族涂料第一品牌华润涂料。细观近年来涂料业“并购和扩张”的表现形式,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是如阿克苏诺贝尔等国际大鳄,随着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国外巨头们由原有的合资公司慢慢变成独资,同时在内地不断投资建厂;二是国外投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一种新形式的进驻,国际投资机构凭借其强大的投资实力,与一些企业联合,对国内较有实力的涂料企业进行收购;三是国内企业内部并购也日益频繁,如美涂士在近两年当中,就从1个公司发展到15个公司。立邦涂料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分别在上海、廊坊、苏州、惠州、成都建厂,牢牢占据中国建筑涂料乳胶漆市场的龙头地位。而涂料原辅材料巨头们,如杜邦、BASF、国民淀粉等也在我国建立起配套的工厂。
 
     其实,并购是一种商业活动,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一种手段,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收购与被收购,看企业本身的需要,看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去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比如,阿克苏诺贝尔将旗下非主流的业务部门剥离,华润涂料则早在2005年就将旗下的广东先达合成树脂有限公司出售给了荷兰DSM公司,他们都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好涂料产品。据了解,宣威、立邦、ICI、巴斯夫、汉高等世界10强涂料企业,均在中国设立了总代理或建立生产工厂,国外涂料企业在中国涂料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45%左右,几乎垄断了中、高档涂料产品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中国涂料市场中,外资品牌企业的商机不断,本土企业可能因中低档产品供应过剩、竞争过于激烈而“雪上加霜”。
 
     差异化创新 开拓新兴市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许多涂料企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有了一定的规模,拥有自己的品牌,甚至占有不少的市场空间。但也有许多原来做得非常成功的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落马。尽管2006年,我国涂料业产量增长迅速,达到507万吨,仅次于北美的650万吨,但国内企业无不面临着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上升、能源价格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的困扰。
 
     涂料作为“加工服务”型中间行业,上承化工原材料行业,下接涂装和终端市场,相当脆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限。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海洋化工研究院刘登良说,虽然国内涂料企业在与外资涂料业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但综观20多年中国涂料行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本地企业(民族企业)与外企在竞争合作中获益匪浅。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全行业与世界涂料的技术差距明显缩小,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以华润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逐步采取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湘江、长江、红狮等一批国营企业经过改制与创新,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新生。但是与外企相比,国内企业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增长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企业家没有意识到企业利润增长模式已经从旧的增长因素(土地、资金、技术、设备、市场、人才等)向更高质量的资产(组织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储备和信息管理以及行动能力等)转移。在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稳定发展期越来越短,市场变化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商品相对丰富、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通过差异化创新,引入“设计”元素,不失为创造新兴市场的有力手段。
 
     强强联合 多领域整合
 
     从2006年涂料行业盈利能力排行榜上看,跨国公司名列前茅。他们在加快本地化步伐的同时,注重企业文化的中西方融合,逐步完成了对中国的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改变了以前只建立生产加工厂的模式,开始加大其技术开发中心和服务中心向中国的转移,以适应中国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刘登良指出,国内涂料企业不能安于现状,要时刻充满危机感,要看到今后涂料企业的竞争不是现在的国内小企业群体间的竞争,而可能是大企业大集团之间的竞争。国内企业要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并购的经验、教训,改变企业纯粹靠自我扩张的旧理念,提倡联合和合作,从区域性、专业性或采购联盟等领域做起,进而发展到引入战略投资者开拓更广泛的市场。涂料行业应该把门打开,吸引中远集团这样的中资企业、大集团参与行业并购。同时,杜邦等跨国公司采取的原材料供应商和涂料制造商垂直整合的方式也值得借鉴。不同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加入到涂料行业新一轮的大整合、大洗牌当中。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财表示,他提倡投资并购,这是主流方向,也是行业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如今很多民族企业的老板不再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他特别赞赏由业内领头的民族企业并购中小企业这种不同于外资并购的模式。
 
     资源、环境、人才是重点
 
     据了解,原材料涨价是行业利润缩水的重要原因,这也可以说是资源匮乏导致的。但成本上涨很难直接转嫁给终端用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行业的突破呢?刘登良认为,首先,应结合整个涂装工艺流程的创新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因为涂料成本占涂装整体成本的1/3-1/4。具体讲,可开发底面合一体系,多功能底漆,减少烘烤时间、降低烘烤温度等。
 
     同时,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粉末、工业涂装应朝着更好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色彩设计方向发展,使用户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多的关注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差异化。其次,可实现产品创新和开拓新市场、新领域,如管道防腐涂料、卷材涂料和塑料涂料等,缓解成本压力,增加企业效益。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基地”,相当多的涂料涂装制品已经走向世界。近两年有关中国商品在安全和健康环保方面的问题不少,为我们涂料涂装行业敲响了警钟,也促使行业尽快完善行业法规,与国际接轨。但刘登良指出,考虑到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对环保达标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无需片面追求甚至过度炒作超低VOC、零VOC涂料。
 
     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既存在于国内企业与外企之间,更表现在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必要和合理的人才流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怕人才培训后流失,关键是管理要跟上。事实上,一些流入外企的人才“回流”到国内企业的事例屡见不鲜,国内涂料企业要善加引进、管理和使用。
 
     增强危机管理应对意识
 
     可以说,目前中国涂料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健康的、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不少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目的,营销模式、管理模式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提高,材料的环保与合理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同时,行业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与强大的国际大集团相比,缺乏立足全球化、集团化的战略眼光,总是盯住国内市场,注重眼前利益。
 
     企业整体状况仍是小而分散,个体竞争力很弱,技术科研力量分散且薄弱,技术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基础材料的研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应用技术的研究都缺乏社会体系和资本的支撑。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行业危机管理应对意识不强。
 
     国内企业应增强危机管理意识,未雨绸缪,使企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