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外部环境 钢铁 发展

外部环境助推钢铁行业发展

2007-12-29 中国化工投资网
 

  据世界银行中国环境报告,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4%,但消耗的钢材却占世界消耗总量的21%,煤炭的31%,铝的25%,水泥的40%

  这些产品高消耗的直接结果 就是高污染,我们可以看到,钢材、煤炭、铝、水泥,这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因此,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

  2005年以后,我国钢铁产能持续高速增长,但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2003年国家对钢铁行业果断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对抑制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起到了明显效果,2006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①的情况下,钢铁行业投资额

  2247亿,比上年下降2.5%,宏观调控的效果初步显现。

  环境优化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中央提出节能减排,把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两大约束性指标,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因为这两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状况,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因此,越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过大,越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越要坚决落实目标不动摇。确定每年削减2%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就是要‘积小胜为大胜’,每年对照指标,衡量进展情况,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出存在差距,及时制定措施,通过持续施加压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既要依靠污染治理措施,又要依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大削减力度,努力实现削减目标。这是在当前形势下?D?D环境优化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节能减排情况

  2.1钢铁产能仍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全国粗钢产量4.2266亿吨①,比上年增长19.7%,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钢产量之合。

  截至2006年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钢产量第一,占世界粗钢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5.26%上升到2006年的34.1%,占全世界钢产量的三分之一。

  2.2钢铁工业整体能源消耗进一步增长

  2006年纳入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19779.05万吨标煤,比上年同期增加1540.55万吨标煤耗,增长8.45%。

  2006年吨钢综合能耗645.12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06%;吨钢可比能耗623.04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6.19%;吨钢消耗新水6.56吨/吨,同比下降14.9%。

  由于钢铁总产量大幅增长,虽吨钢可比能耗下降,但总能耗上升,所以,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上升,加大了减排的压力。

  据统计,2005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9.85%,全行业能耗平均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估计在15%左右。

  2.3钢铁工业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

  据统计,钢铁行业排放废水量约占全国总排废水量的8%,SO2排放量约占7%,烟尘量约占8%、粉尘约占15%,固废产生量约占13%。

  2006年我国钢铁行业的铁、钢和钢材的产量都超过了4亿吨,但是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到2005年底,钢铁行业的落后产能炼铁

  9880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24.2%;炼钢5500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13.29%;轧钢7900万吨,占总生产能力的18.81%。因此,淘汰落后产能,仍是钢铁工业整体发展的关键。

  环境优化钢铁工业增长的途径分析

  3.1严格控制钢铁工业新增产能

  一些大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成效很大,但整体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因此,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在通知中要求,加快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形成2-3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这是从发展的源头,优化钢铁工业的增长。

  3.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力

  我国环境污染的形势严峻,节能减排的压力非常大,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第一把手的主要责任。因此,只有提高企业发展的内力才是最佳选择。

  2006年底对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统计,高炉安装炉顶压差发电装置(TRT)的座数,仅占总数的31%;安装高炉煤气回收装置的高炉,占总数的77%;安装转炉煤气回收装置的转炉,占总数的64%;安装转炉余热蒸汽回收装置的转炉,占总数的68%。

  节能技术应用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和潜力。如:烧结矿余热回收、高风温热风炉、高炉余压发电(TRT)、高炉喷煤、干熄焦(CDQ)、转炉负能炼钢、转炉烟道汽化冷却、轧钢蓄热式加热炉等,进一步提高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

  应加大节能减排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先进工艺技术的普及面,提高回收利用的有效率。

  3.3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强化经济政策,强制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清洁生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制定《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炼钢)》等七项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目前,标准编制单位已编制完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清洁生产标准的编制和发布,是引导和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的需要;是环保工作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推动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是完善国家环境标准体系,加强污染全过程控制的需要。清洁生产标准将作为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和环境友好企业评估的依据。

  加大运用经济政策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对落后产能实施更严格的差别电价与差别水价,压缩落后产品利润空间,促其尽快退出市场。为了解决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正在制定经济赔偿政策。

  3.4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工业发展的质量

  国家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8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要淘汰,产能达9980万吨;20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和小电炉要淘汰,产能达5500万吨。

  目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约1亿吨,落后炼钢能力约5500万吨,这些设备容量小、效率低、污染重,单位能耗大,对于实现“十一五”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分重要。

  各地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经环保审批的落后钢铁企业协同有关部门依法关停。

  3.5积极开展规划环评,使钢铁工业有序发展

  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4.2亿吨,位居全球第一。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炼铁能力约占总产能的24.2%,落后炼钢能力占总产能的

  13.3%。如果把这些落后产能淘汰掉,一年可以节能5000多万吨标准煤,1亿吨水。我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6家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由于城市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钢铁行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这是典型的布局与结构问题。因此,开展规划环评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规划环评促进钢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规划环评优化发展和布局。钢铁生产重点省份,均已编制“十一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应在此基础上,尽快开展规划环评,从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角度优化发展规模、调整发展思路,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绿色制造。

  建议钢产量大省和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如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优先开展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环评。上述区域内钢铁项目必须在钢铁工业规划环评通过后受理和审批。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航

  十七大明确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并着重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为此提出“发展是第一要义”与“生态文明”的概念,这是我国多年来在经济发展中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经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义”与“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们的责任是把“发展是第一要义”与“生态文明”的理念变为行动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必然要有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所以说“发展是第一要义”。同时也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要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要求,在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指导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发展观的改变,生态文明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发展的模式,生态文明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市场化进程还需要深化,涉及到机制与体制问题只能逐步克服,因此,在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环境优化钢铁工业增长的因素会长期存在。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