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化工 外部 环境

化工产业外部环境走势综述

2007-12-28 中国化工投资网
 

  2007年以来,基础化工行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特点是经营的外部环境与往年相比变化剧烈。首先是年内不断出台的电石、氯碱行业准入政策显示了国家对基础化工行业发展产业指导政策日趋严密;第二是年中出台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使大部分化工品的出口收益明显下降;第三是对氯碱、电石等高耗能行业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显示了政策限制高能耗行业加强调控的决心,第四是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使国内基础化工品出口竞争力下降、进口化工品竞争力提升……

  1政策调控频出:节能减排、出口退税和准入

  (1)节能减排:对化工企业是压力也是“钱景”

  随着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国内能源消耗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和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现,能源节约成为政府近期重点考虑的问题,一系列相关政策相继出台。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4月25日成立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显示了政府对些问题的重视程度。6月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正式公布,界定了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十七大”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力,协调发展已经列为各地区行政当局的首要任务,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

  除通过行政性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外,节能减排政策也将通过一系列经济奖励和惩罚制度来推进。近期出台的《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于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内的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财政将实行“以奖代补”的机制,按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给予奖励:每节约一吨标准煤,东部地区奖励200元、中西部地区奖励250元。十大重点工程中可能涉及化工行业的包括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

  在减排方面,国家环保总局近期发布了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污染因子的排污费将按照每一污染物的排污当量值进行定量收取。

  化工行业是能源消耗大户,氮肥、氯碱、甲醇等基本化工品均直接消耗大量煤炭和电力,染料、农药、基本有机化工行业则是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将对上述行业带来较大压力。但产业政策的推进对于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的压力要明显小于中、小型企业,因此将加快这些行业的产业整合进程,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盈利稳定性。节能减排还将使陶瓷纤维、聚氨酯、聚醚等保温原材料和尾气回收装置的需求量上升,对鲁阳股份、烟台万华(36.25,0.71,2.00%,股票吧)、红宝丽、天科股份(15.65,-0.01,-0.06%,股票吧)等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2)产业准入政策: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

  2007年初,国家发改委提高了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并在年内对行业内企业按照要求进行了全面审核。

  2007年12月1日起,《氯碱(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准入条件》开始执行。准入条件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求新建氯碱生产企业应靠近资源、能源产地,东部地区除搬迁企业外原则上不再新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和与其相配套的烧碱项目;在规模方面要求新建烧碱、聚氯乙烯装置起始规模必须达到30万吨/年及以上;工艺方面要求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制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现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渣制水泥生产装置规模必须达到1000吨/日及以上。准入条件还从能耗指标和环保方面对新建项目设定了标准。

  2007年11月,发改委发布的我国第一部《煤炭产业政策》对于煤化工项目作出明确规定: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限制在煤炭调入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煤化工,禁止在环境容量不足地区发展煤化工。

  (3)出口退税率调整压迫产品结构升级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本次退税率下调中涉及的化工产品占化工类商品税号总数的95%左右,包括有机产品、无机产品、涂料、颜料、染料、化肥、农药、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表面活性剂、制冷剂和香精香料等多个领域;涉及石油和化工类产品有1031项,出口金额占2006年全国石油和化工产品出口总额的77.9%。

  对上市公司影响较大的化工品包括:所有染料的出口退税率全部由13%降至零,氯碱行业的主要产品聚氯乙烯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烧碱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为零,炭黑出口退税率降至零,轮胎等橡胶制品、橡胶助剂等出口退税率全部下调至5%,农药制剂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1%降至5%,原药从13%降至5%。

  基础化工产品毛利率水平平均约20%,净利率水平约5%,退税率下调5-13个百分点对很多产品的盈利能力打击较大。部分产品或许可能通过提高出口价格将政策的不利因素转嫁出去,但多数出口产品竞争激烈而难以提价。持续调降出口退税率使国内低附加值的化工品生产失去生存能力,强迫化工行业逐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2要素价格大幅上涨,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2007年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的《天然气利用政策》正式颁布实施。

  禁止新建或扩建天然气制甲醇项目,明确禁止以大、中型气田所产天然气为原料建设LNG项。同时要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的关系,充分发挥天然气价格在调节供需关系中的杠杆作用。随后,国家发改委近期决定自11月10日起将工业用(包括发电及运输)天然气的出厂基准价格上调了0.4元/立方米。

  2005年末,国家曾经上调天然气价格0.05-0.15元/立方米,本轮一次性价格上调幅度之大超出预期,显示了国家对资源品定价改革的决心。为配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预计除天然气外的水、电、石油、土地、煤炭等资源价格改革也将快速推进,这将对未来化工企业生产成本构成重大压力。

  在2003-2005年经历了原油价格推动的一轮基本化工品价格普遍上涨后,国内投资过热和要素成本上升正在引发基本化工原料价格出现又一轮全面上涨,预计2008年化工行业将开始承受更大的成本上升压力。

  2007年以来,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正在导致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油价上涨推动运输成本继续提高,频繁加息和信贷紧缩正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化工企业未来利润增长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阻力。

  但由于化工产品种类众多,供需状况各异,在普遍成本上升的同时,部分长期价格低迷导致近期供给紧张的产品也迎来了久违的价格暴涨机会,相关产品盈利能力大幅上升。如价格近年来相对平稳的传统大宗除草剂产品草甘膦价格年内由不足3万元/吨大幅上涨至6万元/吨以上,而这一产品在2005年还导致国内第二大生产商江南化工经营困难被新安股份购并。受成本上升和环保压力,磷化工行业沉寂已久,但近期三聚磷酸钠价格已经由4500元/吨急升至5900元/吨,相关公司盈利能力也有望短期反弹。

  3人民币升值使进、出口产品竞争地位渐变

  化工产品进、出口普遍以美元报价,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经接近10%,这导致出口产品取得的人民币结算收入下降相当幅度。对于平均毛利率仅20%左右的基本化工品,相当于一半的利润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以出口量较大的无机盐、烧碱、纯碱、聚氯乙烯和尿素等产品为例,若不是最近两年国际海运价格大幅上升导致低价值商品美元到岸价格维持高位,相关商品的出口收益将大幅下降。

  在出口受损的同时,人民币升值还导致国内进口量较大和国际贸易量较大的商品在国内的价格竞争力明显加强。以进出口量均较大的聚氯乙烯为例,乙烯法产品1000美元/吨的进口到岸价格在去年还相当于8300元/吨,2007年已经仅相当于7500元/吨;按照普遍预测的升值节奏,2008年此时的同样报价已经仅相当于6800元/吨。虽然进口产品数量占国内需求比重不是非常大,但对国内企业销售价格却产生明显压制作用。2006年,全国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PVC105.4万吨,同比减少8.8%,占全部进口量的73%;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PVC虽然只有5.3万吨,占全部进口量的3.7%。但在整体进口减少的情况下,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量却增长了8.4%。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进口产品人民币价格将进一步下降,聚氯乙烯进口量有可能扭转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

  人民币升值趋势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进、出口贸易量较大的化工品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

  4.4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威胁内资产业成长

  2005年,我国化学品市场已经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3大市场。全球我国化学工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FDI)已连续第4年居于全球首位。随着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越来越快地融入全球一体化,国内化工行业的竞争已经逐步从国内企业之间竞争为主转向与全球企业的竞争。跨国化工公司的策略正在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加速转变,国内公司正在国门内面临跨国企业的直接竞争。

  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国内有机硅、聚氨酯、工程塑料等几乎每一个新兴的所谓“新材料”化学品市场在国外都已是成熟的市场,都已经有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在国内简单复制。在每一个产品在国内尚被认为是“新材料”、每一个产业尚处于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萌芽阶段时,跨国企业已经凭借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大举进入,极大压缩了内资企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以有机硅为例,在国内市场初具规模后,美国道康宁公司和德国瓦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国内投资建设年产硅氧烷和气相二氧化硅约20万吨的工厂。国内企业当前掌握的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在有机硅产业链中属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一端,附加值最高的深加工衍生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则掌握在道康宁和通用电气高新材料等几大跨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已经全面进入国内市场,为国内企业向下游产品拓展设置了较高壁垒。

  钛白粉是国内优势出口产品,但国内企业尚无一成功掌握污染程度较低的氯化法生产技术。美国杜邦公司已经投资在山东东营建设20万吨/年的大型氯化法钛白粉工厂,单厂规模相当于国内现有最大厂商规模的两到三倍。阿斯创钛白(营口)有限公司也正在建设年产9万吨/年的氯化法钛白粉工程。

  在成长前景看好的聚氨酯领域,跨国公司正在全力进入中国市场。巴斯夫和亨斯迈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的24万吨MDI和16万吨TDI于2006年刚投产,巴斯夫公司又已考虑在重庆建设第二个新的MDI装置,预计于2010年后开车运行,每年生产40万吨粗MDI。同为德国化学巨头的拜耳公司正在上海化工区建设35万吨MDI装置和16万吨的TDI装置,计划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

  国内聚碳酸酯产品需求近年来高速增长,但在内资企业尚未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生产之际,拥有成熟技术的跨国公司已经纷纷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拜耳公司正在其上海基地建设10万吨/年聚碳酸酯(PC)装置,并计划2008年扩建至20万吨。日本帝人化学公司在浙江已经建成2套5万吨/年装置,近期又计划新建6万吨/年装置,2009年3月投产。GE塑料公司(GEP)将与中国石油(31.64,0.22,0.70%,股票吧)集团公司合作,在中国采用非光气、熔融法技术建设世界规模级聚碳酸酯(PC)装置。

  在其它化工领域,跨国公司也在全力拓展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截止2005年,全球排名前十位的汽车轮胎厂商已经全部在中国设立生产企业,跨国轮胎厂商在国内已建成产能已经达到7600万条,占国内外胎产能的30%左右。外资跨国公司已经几乎全面收购国内轿车用半钢胎企业并占据了近80%的产量份额。炭黑领域中,卡博特、德固萨、哥伦比亚化学品公司、印度博拉集团和日本东海炭素全球等国际六大炭黑企业均已进入国内。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