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医药发 区域产业空洞化

医药发展:区域产业空洞化将难避免

2007-10-24 中国化工投资网
 

  中国医药产业一直在国际医药价值链上充当着中低端品种生产者的角色,正是因为品种的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导致了中国药企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以环境污染为成本来换取生存的一点微薄口粮,顶着无数个“世界第一”的名号,却没有实质的定价权,进而引发环保、竞争力缺乏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种状况,有关人士诘问:为什么不关掉那些有污染的项目?去生产那些高附加值的品种?产业升级了不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吗?

  笔者认为,有关人士的这种诘问类似于晋惠帝问“何不吃肉糜”;医药企业的老总们听到这种建言轻蔑地不置可否。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高附加值的品种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产业升级也必然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前景。但是如何升级?怎么才能达成产业升级?如何使创新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真正成为企业的必需?这些似乎全被当作细节不再深究。可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较高层级的产业同样需要较高级的要素来支撑,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具有比较优势的政府服务,都需要中国医药产业提供。笔者担心的一种状况是:产业升级未果,产业空心已开始出现。

  日前,笔者在浙江某地采访时发现,当地医药产业空心化的忧患已经显现。当一个区域较低层次的比较优势丧失,而较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又未能造就时,区域产业的空洞化就在所难免。

  首先,药企外迁现象增多,已然发展壮大的迁往上海、北京等地,回避环保压力的迁往中西部地区。中外医药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医药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保证。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外迁,都说明原本产业聚群的吸引力已经渐渐消失。

  其次,外来投资开始减少,区域产业升级缺乏外力推动。外来投资一般介入的产业层次较高,往往能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引导者,所以区域比较优势的高级化也是吸引高水平外来投资的必要条件。外来投资的减少,说明新兴的产业优势还未形成。

  再次,各方面对于医药工业的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投入质量不高,制约了医药工业的发展后劲。

  这一现象如果放大到整个中国医药产业,同样值得警惕。印度虽然受困于基础设施的薄弱,但其医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其法律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也使其医药企业拥有比中国药企更足的后劲;越南等新兴市场则拥有比中国更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或许会成为产业转移的下一站。中国医药产业如果不在提升产业比较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深层次上解决问题,任凭这种趋势延续下去,那么产业空心化将变为现实。

  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基础相当薄弱,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研究机构和科技人才加以支撑,需要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产业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具有世界级的创新能力,不可能等待创新能力的慢慢积累。要解决这一矛盾,有两条路径:合作创新和追赶创新。前者是主动接轨国际医药强国,积极参与医药产业的国际分工协作,进而整合全球智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努力积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但可以预见的状况是,我国的科技水平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要想在某些领域取得基础性的重大突破非常困难,风险也相当大。因此,也可以学习当年日本追赶型的技术创新之路,即大力引进专利技术,并在消化吸收上花大力气,在产品的应用开发上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一个区域较低层次的比较优势丧失,而较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又未能造就时,区域产业的空洞化就在所难免。而这一现象如果放大到整个中国医药产业,同样值得警惕。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