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报】面对旱灾的科学缺失 长期抗旱科研队伍不足
西南地区有很多“望天田”,在当地人的头脑里“靠天吃饭”的意识根深蒂固。有的地方水利化程度虽高,但大多是中小型水库,地方管理不到位,维护不足,结果在干旱面前,这些水利设施无法正常发挥功能。
土地龟裂、河水断流、水井枯竭……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出现在我国西南大地。人们不敢相信,这个原本历来雨水丰沛、河流密集如织的地方,现如今却遭受干旱肆虐,“鱼米之乡”变成“黄土高坡”,人民饱受戕害。
在贵州,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往日的磅礴气势已荡然无存。以前,两公里之外便可听到大瀑布“咆哮”,现在,必须近距离才能感受瀑布的气息,几处垂下的细流,被游客戏称为“裸瀑”,而它周围的植被,已变得焦黄。
在广西桂林,旅游黄金水道漓江却“瘦身”成一条小水沟,不仅大部分河床裸露在外,甚至水底的石子都清晰可见,在漓江天湖码头,矗立在江岸上的防洪警戒,与江边距离相差几十米,看上去显得格外突兀。
而在云南昆明,往年这个时候,春城是一片生机盎然、春暖花开的景象,而现在市里的树木都处在凋萎的状态,叶子全部卷曲着。由于全省正全力以赴保人畜饮水,城市绿化用水已经顾不上了,在城郊,裸露的荒地随处可见。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农业减灾室主任李茂松正在灾区调研,所到之处无不令他心痛不已,他忧虑地向记者描述:“看不到几片种了庄稼的农田,即便是有,也都快干枯了,因为灌溉农田的水已快断源,附近河流早已枯竭,水库里的水也将见底,如果还不下雨的话,地里种植的作物迟早都得枯死。”
李茂松告诉记者,在旱情严重的地方,水都采取分配制度,一天每人只有5公斤水,也就是10瓶矿泉水的量,而这些水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花高昂的代价拉来的,即便如此,有的地方也只能维持一个星期,水源地要没水了,还要到更远的地方拉水。如果旱情进一步持续,抗旱的任务将异常艰巨。
一系列的数据显现出旱灾的无情。根据民政部的灾情通报,截至3月23日,旱灾已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达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这场干旱,被定位为“百年一遇”。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7至9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记录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李茂松说,与以往相比,这次旱灾时间异常偏早。按理说,旱情一般出现在开春,也就是2、3月份的时候,而去年8月份,西南一些地区就结束了雨季,偏晚一点的地方9月份也就结束了,到了11月,旱情就开始显露苗头,足足早了2~3个月。这次旱情持续的时间也特别长,到现在仍无缓解迹象。按照以往的研究来看,这个季节云、贵、川的降水比较少,但是在2、3月份有个降水的峰值,然而今年并没有显现出来。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警,截至3月24日,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未来3天,只有不足2毫米的小阵雨,难以缓和旱区旱情,气象干旱区旱情将持续或发展。李茂松说,除了西南5省(区),旱情现在已经开始向湖南、广东地区蔓延,而北方的旱情,目前也开始出现苗头,很有可能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这次旱灾发生的范围之广,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降水无法形成,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李茂松说,从去年秋季开始,整个北半球,尤其在我国的西部,大气环流以纬向环流为主,结果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在北美和欧洲都降完了,到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成了干冷的空气,没有降水了。另外,印度洋生成的暖湿气流到不了西南地区,使得冷暖气团无法在我国境内会合,形成不了降雨的天气形势,因此无法下雨。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认为,云、贵、川、桂地区迟迟不下雨,可能与这些地区的上空一直受南亚高压(也称“青藏高压”)控制有关。如果南亚高压持续地或相对稳定地在一个地区上空,由于下沉气流不利于降雨, 因此在它控制的范围之内,大多都表现为干热的天气,一般来讲,南亚高压不会一直控制着一个地区,停留个二三十天就会“动动窝”,一走就会降水,这次为何停留这么长时间,还有待研究。
专家认为,这次西南旱情之所以如此严重,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
李茂松说,在我国西北地区,农民的家里都会修水窖,一旦下雨,就会将雨水储存起来,以备旱时使用,西南地区一般不缺水,不管是政府还是公众,都缺乏抗旱方面的意识,平时这方面的准备不足,谁也没料到会出现持续这么长时间不下雨的光景,结果一下子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
“干旱来了,哪里有水源都不知道,还得临时找水。”李茂松说,虽然相关专家已奔赴灾区指导找水,各路找水队伍捷报频传,但是,专业设备老化严重,好多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也不足,特别缺乏能独当一面的人,现在找水的进度非常缓慢,打一口几十米的井都要花一周时间,老百姓只能干等。
“西南地区现有的水利设施、数量严重不足,别说这样的大旱,即便是轻微一点的旱情,都难以抵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配置研究室主任谢新民说,一直以来,云、贵、川、桂地区有着充沛的降水,很少面临缺水的问题,但是,这些地方大多属于喀斯特地貌,保水的能力非常弱,雨下来都留不住,很快渗漏到地下暗河,“没有必要的水利设施,地下水也用不上,就这样年复一年,大量的水资源都白白留走了。”
谢新民说,西南地区有很多“望天田”,在当地人的头脑里“靠天吃饭”的意识根深蒂固。有的地方水利化程度虽高,但大多是中小型水库,地方管理不到位,维护不足,结果在干旱面前,这些水利设施无法正常发挥功能。
比如,西南地区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这么多年过去了,长期只用不养,结果年久失修,老化、渗漏、蒸发,水分损失非常严重,一些水库的淤泥越来越厚,本来蓄积量是300万立方米,结果能蓄积的水量越来越少,有的几乎丧失了蓄水的功能。
“长期稳定的抗旱科研队伍不足,也通过这次大旱情充分暴露出来。”李茂松说,我国抗旱的应急方法比较多,比如,在农业抗旱减灾方面,通过抢墒播种、造墒播种、救墒播种,以及抗旱种衣剂、保水剂等材料,可以应对短时期的旱情。“但是,对抗旱的长期规划、研究极度缺乏。”
李茂松说,有报道指出美国早在7年前就出了一份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会有干旱天气出现,并认为这种干旱天气可能会持续10年左右。事实上,美国这份报告只做了预测,但没有提到根据什么做的预测,也就是说缺乏科学依据,可信度不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已经开始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我国的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比如,旱情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旱灾形成的机理、干旱演变的趋势以及旱灾导致的环境演变规律,这些属于基础性的研究,但在我国有关科研机构中几乎没有安排这方面的科研项目。另外,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也严重缺乏。比如,我们没有针对旱情,在不同区域开展的长期定位的科学实验和科学观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严重短缺,好似一个好演员却没有舞台让他演出。
监测是预报的基础,而机理和规律又是监测的基础,这些是环环相扣、连锁影响的。目前我们对大气环流的监测网点很稀疏,还有很多空白点,比如70%的海洋地区还没有监测点。此外,我们只有搞清楚旱灾成型的机理和规律,才有可能进行预测,比如西南这次干旱,原因说是大气环流,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大气环流,这是怎么造成的,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如果连这些都没搞清楚就预测,就是无稽之谈,或者纯属巧合。
延伸阅读
古代关于旱灾的传说
中国古代传说旱灾是一种名叫旱魃的怪物制造的,俗话说“旱魃一出,赤地千里”。在《山海经》中描述旱魃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在《诗·大雅·云汉》中也描述:“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孔颖达作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小贴士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
⊙1637~1643年,我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前期北旱南涝,后期转变为北涝南旱。
⊙1585~1590年,干旱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分布格局,后段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
⊙1785年,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干旱,据史料记载:“太湖水涸百余里,湖底掘得独木舟”。在持续旱灾期间,黄河下游及黄淮、江淮飞蝗大爆发,还出现疫病大流行。
⊙1877年,在旱区中心的山西省南部200余日无透雨,陕西华阴县1877年无降雨日数达290天以上,疫疾伴随旱灾和饥馑迅速发生并蔓延,这期间蝗灾大面积发生。
数据来源:2004年第6期《气象知识》
旱灾波及更多行业
“现在的旱情是云南历史上近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因为干旱,我们当地的药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云南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长崔秀明告诉《北京科技报》,文山州共有65个乡镇种植三七并且全部受灾,受灾面积53906亩,占种植总面积的83%。更令人头疼的是,干旱对今年三七的种苗影响非常大,如果再不降水,损失将进一步加大。
旱情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变,并且在灾情不断加重的影响下,医药、煤炭等行业以及粮食作物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现在药农给种植地灌溉的水都来自水库,但水库余存的水已经很少了。而药农的生活用水都是靠部队官兵背水和消防车供水。”崔秀明说,为了减少损失,云南当地的药农们正在提前收割三七,但品质跟往年已不能相比。目前,三七价格已涨到每公斤400多元,跟前年相比,已经上涨6倍之多。
“三七减产30%已成定局,估计经济损失可达1.3亿元。尽管三七价格在上涨,但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崔秀明分析说,三七价格的暴涨将对相关中药公司产生直接的影响。之前有媒体报道,全国使用三七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品种逾300个,生产厂家达1000余家,涵盖了大部分中药制药企业,比如云南白药等大众用药成分中就有三七。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除了三七以外,金银花、银杏、草果、红花、砂仁等常用的中药都会受到干旱的影响而减产。这些药材因为产量减少而价格高涨,将使医药企业成本上涨,直接造成药企的成本压力,对其业绩产生影响,这些上涨的成本将通过药企提高药价得以体现。而对于老百姓的影响就是药的价格升高,购药的支出费用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西南一带绝大多数地区依靠水力发电,电力企业在旱情中因水源匮乏受到影响。从相关部门公布的2月份发电量数据来看,2010年1~2月份,火电发电量为52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8%;水电56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20%。
“水电企业因干旱遭受的影响,使得水电发电量低于历史同期。”中国能源网执行总裁韩晓平说,抗旱将增加当地用电需求,这可能进而增加对周边电网的用电压力,火电站将多发电以供其需求。若是旱情持续,通常在3~5月份的传统用煤淡季在今年则有可能成为用煤旺季。
从秦皇岛煤炭交易网上可以看到,秦皇岛港发热量5000大卡和4500大卡动力煤价格比上周上涨了5~10元,其他煤种也已停止连续数周的下跌。
此次旱灾给农业生产也带来了巨大影响。遭受旱灾的西南地区,粮食总产量大约占全国的16%,虽然不是粮食主产区,但还是有可能使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受到较大影响。目前旱情已导致云南早春作物基本绝收,缺粮人口达到700多万。
“现在正值西南旱区早稻的播种时期,但持续的严重干旱使得播种难以进行。”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陈树韦说,大旱的状况将造成当地主要口粮的减产,而西南旱区的粮食不够吃,要从全国其他地方调粮,这可能诱发一些地方的大米涨价。
现在,重庆的大米价格已经全线上扬。受西南大旱影响,云、贵等旱区米商已经开始入渝进米。而北京市场的大米大多来源于东北省份,价格暂时波动不大。
陈树韦指出,不仅是大米价格,糖价也在不断提高。西南地区是我国甘蔗主产区,以云南省为例,这次灾害中全省甘蔗受灾面积340万亩,约占种植总面积的80%,损失甘蔗350万吨,这已造成国内糖价开始攀升。从2009年10月以来,北京糖价每吨已上涨1000余元。
此外,由于云南的鲜切花生产规模及产量居全国第一,因此旱灾对花卉市场也产生了影响。云南很多花卉都是在山区半山区种植,干旱让本来水源就不算充足的山区和半山区更是水贵如油。预计今年云南花卉总产量减少20%~30%,优质花产量下降20%,将近一半的花都降了一个等级。
旱灾像一块巨石投入水中,影响正逐渐波及所有行业。甚至贵州茅台镇酒厂都因为缺水开始停产,普洱茶和烟叶也因为可能的减产将要涨价。
“如果干旱持续,中国西南和西部部分省份农业生产将持续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下半年的物价走势。不过老百姓不用过于担心,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减灾工作,当物价不合理时,政府自然会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陈树韦说。
原文发布地址: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1255220.html (北京科技报)
- ·中国非常规油气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燃料油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燃料油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5-2019年中国油田服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10-2015年中国燃料油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10-2015年中国天然气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中下卷)
- ·2010-2015年中国炼油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 ·2010-2015年中国润滑油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
- ·2010-2015年中国燃气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四卷)
- ·2010-2015年中国天然气终端销售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
- ·上半年橡胶机械市场颓势尽显 出口...
- ·2014年我国塑料薄膜的市场规模达...
- ·2022年全球特种纤维市场规模或超...
- ·商务部对美日等四地进口聚氯乙烯...
- ·中国工程轮胎制造商又将面临美国...
- ·“绵山寨主”闫吉英
- ·王华和金盛现象
- ·WDM模式创始人:袁亚非
- ·四川“焦炭大王”鲜扬
- ·李非列:“飞尚系”的幕后成长史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王林祥和他的鄂尔多斯王国
- ·“味千拉面女掌门”潘慰
- ·黄伟:资本大鳄玩转新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