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多晶硅 洗牌

【中国经营报】多晶硅洗牌:中小企业门槛骤高 大企业将胜出

2009-10-24 中国化工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年产3000吨和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成为项目是否获批的两个硬指标。调控之手一出,多晶硅产业将走向何方?

  编者按/ 火热的多晶硅建设正迎来一场狂风骤雨。8月26日,在工信部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把多晶硅产业列入产能过剩的“黑名单”之后,9月2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示,多晶硅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严重,要求各地严格控制新建多晶硅项目。

  其中,年产3000吨和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成为项目是否获批的两个硬指标。调控之手一出,多晶硅产业将走向何方?

  如果说第一次还只是警示,第二次已经是政府即将严厉出手的信号,曾经的暴利行业多晶硅制造业正迎来光伏热潮以来最为寒冷的时刻。

  在连续一个月时间之内,政府两次明确,为避免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等问题,需对多晶硅制造业进行严格控制。如今,企业已经感受到多部委联合行动的威力。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目前省一级具有放贷审批权的银行分行已经接到银监会的通知,要求对多晶硅等国家开始调控的项目放贷进行紧缩,银监部门对多晶硅项目放贷情况的摸底已经展开。各地银行闻风而动,停止了对众多多晶硅项目的贷款发放。

  就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间,众多的百吨级别小项目已经因政策改变而停产,而更多的千吨级多晶硅生产厂将在国家环保政策等监控措施下停止生产,未来各地对多晶硅项目审批上,单线产能低于3000吨的项目将不再获批。

  在中小企业艰难寻找生存转机之际,巨头们似乎进入了“幸福时光”。10月22日,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两条多晶硅新政将淘汰掉一批企业,过去无序的市场竞争局面将归于有序。

  调控政策出台幕后

  吕锦标这些日子过得特别繁忙,用他的话来说,已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每天忙着对生产线进行调试,这些天也是中能最为重要的时刻。”

  说是最为重要的时刻,是因为就在国庆节前夕,江苏中能的第三条50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正式投产,加上今年稍早投产的两条5000吨生产线,江苏中能今年新增15000吨产能,算上以前的3000吨固有产能,中能将在2009年年底形成18000吨的生产规模,江苏中能将坐上国内多晶硅行业头把交椅。

  在生产线之外,吕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要做,他需要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汇报企业的生产情况。“这主要是为中央决策部门制定光伏行业的政策提供参考,他们有时来中能的所在地徐州,有时我也会去北京参加座谈会,这种有效的沟通,为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吕锦标说。

  “在8月26日《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台之前,国家发改委的领导就来到徐州进行调研,对中能的生产情况进行了彻底的了解,也和管理层们讨论了如今国内多晶硅项目的发展情况。”吕锦标说,在之后的一个月中,他曾多次代表中能赴京参加政府组织的龙头企业座谈会,“刚开始和部委领导谈的比较宏观,后来就越来越细,从环保到技术,部委的专家们非常专业。”

  吕记得,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调研是在9月10日。这一天,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带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编办、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组成的“关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调研组来到徐州对中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整理了厚厚的一本材料带回去。”

  据记者了解,在9月,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组成的调研小组相继对包括江苏中能、洛阳中硅、赛维LDK等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进行了细致的调研。

  而据洛阳中硅一位管理层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同样是在9月10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在中硅高科召开了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合作发展会议。“会议上包括电子信息司王勃华副巡视员、规划司霍振武处长、产业政策司匡佩远处长等,提前向大家暗示了9月29日《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

  据记者多方了解,与会者中,除中硅之外,还包括江苏中能、赛维LDK、新光硅业、大全光伏、峨嵋半导体等5家企业。在会议上,这6家企业与工信部的相关领导讨论了9月29日即将出台的《意见》的细节。

  “这个《意见》就是我们6家提出,最后确定下来的。”一位与会的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意见》中3000吨单线产能底线的指标就是在当天的会议上提出的,“江苏中能和赛维LDK当时提出的底线是单线不能低于5000吨,但这遭到了一些与会企业的反对,毕竟这个数字很大,目前除了这两家,其他企业的单线产能很难达到,最后出台的意见其实是参考了上述6家企业的意思。”

  吕锦标也对记者证实了5000吨的提法,他告诉记者,9月19日他再次到北京汇报之时,“其中一位司长问我,5000吨是个什么概念,我回答说,这个标准在国际上也是很好的规模,是主流配置。”

  洗牌开始

  “以前市场好的时候,多晶硅是高利润行业,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但金融危机之后,多晶硅价格急剧下跌,多晶硅制造也从天上掉到地狱,一下子成为投资重灾区。如今,银行已经调整为向光伏的下游放贷了。”中投顾问能源首席分析师姜谦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60%~70%的在建多晶硅项目受到此次调控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政策对大企业的倾向非常明显。

  10月21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以一个拥有海外资本背景的投资商身份询问了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信贷中心公司部的项目小组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他之前的小组给两三家股东背景比较好的大型多晶硅项目放过贷,但现在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能够获批的可能性比较小。

  “首先是年产3000吨和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这两个硬指标必须遵守,其次,银行方面放贷主要是以四个指标来衡量能否放贷:一是产能,必须符合3000吨年产的条件;二是单产能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三是污染能否通过环评;四是股东背景,必须具备实力,如四川新光硅业公司就是由国资背景的川投集团投资的。”该负责人解释说,然而该人士进一步强调,目前即使是以上四个方面都符合条件,也贷不到款。“有几家小规模的多晶硅项目申请贷款,都是连银行的‘门槛’都没有迈进。”他劝记者暂时打消贷款的念头。

  在政府出手调控之下,企业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感受到了政策的寒意。各个部门已经开始谈“硅”色变。“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新建项目的征地、税收、水电等配套、银行贷款等各种优惠条件都没了,有的地方连地方政府都变得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已经获批但还未进入土建的项目都被迫先停下来,等待进一步的政策。而拟立项的工程短期内是不会再审批了。

  工信部产政司副处长舒朝辉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出台的调控政策,并不是限制多晶硅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发展,而是规范发展,这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时的出发点。

  “毕竟建设多晶硅项目不是开洗脚房,无论什么规模都可以上。”舒朝辉强调说,现在多晶硅项目的问题有90%以上是出自小企业的身上,如污染问题、自动化问题等等,但至于3000吨以下已经审批的企业如何调整,国家不会一刀切,主要依靠市场优胜劣汰,另外各地也可以根据发展进行调整,但诸如环保、能耗的指标是现有企业必须遵守的,否则肯定会面临关停。

  寡头的游戏?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位中小多晶硅企业负责人就对记者抱怨说,“第一阵营的大企业制定了一个有利于他们的游戏规则,实际上能玩得下去的也只有他们。”

  “实际上,国内多晶硅产业行情是小而全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就崛起了四五十家企业,这个是不健康的,在全球范围来看,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最终形成了7家有规模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中国的本土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一定的产业集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制定一个规则更有利于这个产业的发展。”吕锦标说。

  在他看来,在《意见》中,光是3000吨/年这个指标就能打消很多地方建设多晶硅项目的念头,“此次3000吨/年的规模是指单线,而不是分成若干个百吨级后的整体规模,目前一个3000吨的生产线投资就达到20亿元,而后期还要陆续投入,这对于一部分没有资本势力的企业而言是个巨大的门槛,以后低于3000吨的项目就不会批了。”

  而另一个对于中小企业的门槛在于,《意见》要求,未来兴建多晶硅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需要小于60千瓦时/千克;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吕锦标告诉记者,目前即便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还原电耗都没有达到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这个指标,目前江苏中能大约在70千瓦时/千克,“但我们通过其他技术的提升可以在近期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美国有一个20多人的实验室,在研究硅烷法之类能耗更低的新工艺,如果技术成熟,还原电耗只有改良西门子法的三分之一。”

  吕锦标坦言,这一门槛将使得众多企业被淘汰出局。“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进行技术改造,达到这一能耗要求。”

  而记者获悉,不少用冶金法生产多晶硅的企业也因此在此次调控中受伤。一些企业的新建产能在已经快要完工之际,遭遇到国务院此次的严厉调控,银行放贷突然紧缩,项目陷入停滞。

  “政府调控应该指的是西门子法的多晶硅生产,而不是冶金法,不能混在一起。冶金法因为无污染、耗能低还得到科技部和工信部的支持呢!”厦门大学陈朝教授告诉记者,专家组将于10月28日到北京,向科技部做进一步的汇报,争取得到更大的支持。“国家的这次调控不是要一杆子把多晶硅项目打死,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更好的技术应用在生产环节里。” 陈朝说。

  “在任何市场中,都有不同的需求,有的适合大企业,有的适合小企业,不能说在多晶硅行业就应该把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很多小企业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在市场中也有一席之地。”厦门佳科的一位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多晶硅价格暴跌的今天,冶金法仍有优势,“冶金法制造多晶硅的成本是改良西门子法的一半左右。此次调控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应该针对比较耗能的西门子法进行限制,相对改良西门子法,冶金法制造多晶硅更为环保和低耗能,应是支持的范围。”据了解,厦门佳科2008年产量超过1000吨,并且计划到2010年扩产至7000吨。

  姜谦则认为,此番政府调控思路明确,即让弱者出局,巩固强者地位,政府在“丢卒保车”。“把多晶硅放入调控黑名单,加以限制,说明国家已经把这个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去规划了,所以需要在现在问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解决掉,否则将来解决起来会更麻烦。”

  如何在此次多晶硅的行业调控之后继续生存,显然已经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头号命题。

  原文发布地址:http://it.sohu.com/20091024/n267700330.shtml(中国经营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