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塑料产业今年面临三大压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江苏、山东等塑料企业主要聚集地一半以上的小型塑料加工企业已经停产,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也被迫减产。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会长李国俊认为,塑料产业目前所受到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于原林料涨价、新《劳动合同法》的生效和出口退税率的下调。
原材料涨价
许多企业熬不住了今年的塑料原料价格上涨太快了,没法再扛下去了;这样的声音来自有“塑料制品王国”之称的浙江台州的塑料制品企业。今年年初以来,石油及塑料原料价格一路暴涨。一向小本微利的塑料之乡台州的众多中小企业由于难以承受高成本,大部分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今年上半年塑料原料行情一路疯涨。特别是到了五六月份,原料价格在一个月里每吨就上涨了4000-5000元,涨幅接近40%。有时甚至出现“一天两价”的现象,下午的价格比上午最多能高出500元/吨,给下游的塑料加工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原料成本在塑料企业生产成本中占到50%~80%。由于上游的垄断地位,从原油炼制到合成树脂生产,在塑料原料的生产链中,商家顺利地将涨价伪压力推给了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塑料制品却很难“水涨船高”,塑料加工企业无法及时抬高产品价格,将价格上涨成本顺利转嫁最终消费者。因此,塑料制品企业最恐惧的就是原料涨价。塑料产业原料成本的“阴天”始于2003年。而连续数年的“阴天”使许多中小企业在捱过几年后,今年实在撑不住了。
。一些塑料制造商表示,在塑料原材料价格猛涨时,他们也渴望提高制品的价格,但这种上涨却不可能像原料那样迅速全部地转嫁到用户身上,最终还是要企业自身消化,因此造成利润减少。广东佛山一家人造革和薄膜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塑料价格上涨之后,他们在产品生产和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是挽回的损失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害怕失去市场,对最终消费品的提价,很多企业也表现得很谨慎,原料涨价的苦果只能自己内部慢慢吞下去。在这次旷日持久的原料价格上涨中,能够挺得住的塑料加工企业只是那些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那些小企业已经无力承受重负而纷纷停产、转产退出了这一产业。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
许多企业丧失了“自理能力”如果说原料涨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今年初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多数技术含量不高的塑料加工企业来说,更是致命的一击。它使相当多的塑料加工企业基本丧失了经营的“自理能力”。最明显的例子是国内塑料袋龙头企业——拥有2万名员工的河南华强集团关张,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无法承受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所增加的劳动力成本。
新《劳动合同法》给塑料企业带来多少新增成本,广东省劳动保障部门调查认为,新《劳动合同法》使一般中小企业增加的成本不超过企业总成本的2%。而据广东省塑料加工企业反映,如果按照新的《劳动合同法》来执行,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增加10%-20%。他们承认,以前对员工的劳动保障不健全,现在也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来。
出口退税
许多企业只好退场为了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我国从2006年开始两次下调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而其中主要就涉及到塑料制品。业内普遍感觉,这大大削弱了我国塑料日用制品、塑料膜袋、塑料包装、塑料玩具等的价格优势,一直以来以物美价廉取胜的塑料制品出口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有人做了估算:塑料制品原来的出口退税率13%,调整以后的出口退税率降为5%,降幅达到了8个百分点,如果出口比例按照26%计算,毛利率为12.4%,净利率4.3%,降低出口退税后的塑料产业2007年净利润下降15.5%,2008年估计下降20.7%。特别是去年7月1日起第二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后,当年对塑料制品出口的影响就已经十分显著。
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塑料制品出口额增幅为14.86%,与2006年的增幅22.19%相比出现明显的下降。而今年一季度我国塑料制品出口额几乎没有增加,同比增幅只有0.19%,这与前几年同期18%以上的增幅形成了鲜明对比。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让部分一直以廉价优势占领市场的企业再也吃不消了。
- ·上半年橡胶机械市场颓势尽显 出口...
- ·2014年我国塑料薄膜的市场规模达...
- ·2022年全球特种纤维市场规模或超...
- ·商务部对美日等四地进口聚氯乙烯...
- ·中国工程轮胎制造商又将面临美国...
- ·“绵山寨主”闫吉英
- ·王华和金盛现象
- ·WDM模式创始人:袁亚非
- ·四川“焦炭大王”鲜扬
- ·李非列:“飞尚系”的幕后成长史
- ·李嘉诚:华人首富的“超人”秘诀
- ·柳传志:中国企业家教父与“联想...
- ·王林祥和他的鄂尔多斯王国
- ·“味千拉面女掌门”潘慰
- ·黄伟:资本大鳄玩转新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