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低合金钢 技术

低合金钢技术取得成就

2008-06-30 中国化工投资网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低合金高强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以控制轧制技术和微合金化的冶金学为基础,形成了现代低合金高强度即微合金化钢的新概念。进入80年代,一个涉及广泛工业领域和专用材料门类的品种开发,借助于冶金工艺技术方面的成就达到了顶峰。在的化学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的四位一体的关系中,第一次突出了钢的组织和微观精细结构的主导地位,也表明低合金的基础研究已趋于成熟,并正以前所未有的新的概念进行合金设计。

    低合金的现代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微合金化钢基础研究的新成就。对微合金化元素,尤其是Nb、V、Ti、及Al的溶解??析出行为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果,这些元素的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形成及其数量、尺寸、分布取决于冷却过程的形变温度和形变量,而加热过程中碳、氮化物的存在及其特性表现在回火的二次硬化、正火的晶粒重结晶细化、焊接热循环作用下晶粒尺寸的控制3个主要方面。

    重视含Nb微合金化钢、Nb-V和Nb-Ti复合微合金钢的开发,据统计几乎占有1985至2004年间新开发钢材品种的51.3%和微合金化钢总产量的41.5%。近几年注意到了微量Ti(≤0.015%)十分有益的作用,Ti的微处理不仅改变钢中硫化物的形态,而且TiO2或Ti2O3成为奥氏体晶粒内铁素体晶粒生核的质点,Nb-Ti复合微合金化构成超深冲汽车板IF钢的冶金基础,还显著改善了Nb钢连铸的裂纹敏感性。

    对低碳钢强化的Hall-Petch关系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加速冷却原理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十分有兴趣采用分阶段加速冷却工艺,前期加速冷却用于抑制铁素体转变,后期加速冷却目的在于控制中、低温产物的晶粒尺寸和精细结构的组成,从而达到在较宽范围内调整钢的强度和强度/韧性匹配。350MPa级高强度钢:微合金化+热机械处理,机制为晶粒细化+析出强化。500MPa级高强度: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强化机制为晶粒细化、并晶界强化和位错强化。700MPa级高强度钢:超低碳贝氏体组织,机制为相变强化+析出强化。

    工艺技术的进步。顶底复吹转炉冶炼,的碳含量可控制在0.02%至0.03%,精炼的应用可生产出碳含量在0.002%至0.003%,杂质含量达到<0.001%S、<0.003%P、<0.003%N、<10×10-6O和<1×10-6H的洁净钢。连铸的成功经验是低的过热度、缓流浇注和适宜的二次冷却,采用低频率、高质量的电磁搅拌,可以得到均匀的等轴的凝固区。在再结晶控轧的基础上,应变诱导相变和析出的非再结晶控轧,以及(γ+α)两相区形变,已成为目前控轧厚钢板生产主要方向。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和薄带连铸工艺的实用化,使低合金钢生产进入了又一个新境界。
 
    低合金钢合金设计新观点。首先是钢的低碳化和超低碳趋势,例如20世纪60年代X60级管线碳含量为0.19%,70年代为0.10%,80年代即使是X70和X80级管线钢,碳含量则降至0.03%以下。根据微合金化元素在钢中的基本作用和次生作用,提出了“奥氏体调节”的概念,有意识地控制加入微合金化元素,使钢适于一定的热机械处理工艺,以发展新的性能更好的钢种。传统控制轧制的合金设计:微合金化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再结晶停止温度,利用非再结晶区的形变诱导相变和析出,Nb是最理想的微合金化元素。较高Nb含量的设计(>0.08%),可使再结晶温度提高到1,000至1,02摄氏度,在较高温度下实现非再结晶区控轧,称之为HT。再结晶控制轧制的合金设计:它的目的是尽量降低再结晶停止温度,并形成阻碍晶粒粗化的系统。其中一种办法是以TiN为晶粒粗化阻止剂,以V(CN)作为铁素体强化,另一种方案是Nb-Mo的微合金化,具有较宽阔的可以加工的窗口。有利于实现相变组织强化。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