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化工制造

中国化工制造企应借核心技术求发展

2008-04-08 中国化工投资网
 

  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得益于对外开放、全球制造业结构转移、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在过去10年间取得了惊人的生产能力,在某些领域里的技术水平也开始比肩日韩。化工行业同样如此,10年来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装置,许多化工产品产销进入全球前列,甚至成为全球老大。不过中国制造业取得的炫目成就,并不能掩盖其与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且不说中国制造的某些产品在质量和安全方面尚有待改进和提高,就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来看,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仍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主要充当以下两种角色:一种是发展来料加工型的制造业。第二种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中国企业仍然充当着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

   

  从化工企业看,许多企业出口兴旺,来料加工生意红火。然而在产销、销售额不断增长同时,很多企业资源大量消耗、排放大量增加,送走了产品、留下了污染。所以,尽管今日中国已被不少西方人戴上“世界工厂”高帽,但在后工业化时代,这顶桂冠其实并没有多少含金量,更多的是意味着“转包大国”、“加工大国”。今日金字塔形的世界分工体系,位于塔尖的自然是美国,其在制定和修改世界经济规则中居主导地位;欧盟中的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虽然可参与制定和修改世界经济规则,但有时也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至于中国尽管未来发展难以限量,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情势下,一般只能被动接受既有的世界经济规则。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重技改、轻研发,我们的一些化工企业,这些年耗巨资引进了大量世界一流的设备,但在自主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少得可怜。国外制造业大企业看起来利润水平很低,但人家研发费用达到总成本的5%甚至10%。中国制造业大军用国外一流设备和转让技术创造的高额产值、高利润率缺乏发展后劲,某些可能只是短暂的繁荣。其次是重实用、轻基础。在国内一个年销售收入数10亿元的化企,年投入产品研发的经费大都只有区区几千万,基础不牢遭遇系统风险时难免“地动山摇”。最后是重眼前、轻长远,中国化工企业往往选择最赚钱的行当一拥而上,中国制造业要真正成熟,就得尽快摆脱这些转型期的中继特征,否则即使出口规模再大,在世界制造业充其量只能算个二流国家。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