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钢材 市场

钢材市场还能“平静”多长时间

2008-01-19 中国化工投资网
 

    距国家再次提高钢坯、线材等部分钢材出口关税税率已满一周,国内钢材市场风平浪静,受到调控的各个钢材品种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2007年12月底,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了《2008年关税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钢筋、盘条、棒材等建筑用钢材的出口关税 税率由10%提高到15%,钢坯、钢锭等初级产品的出口税率由15%提高到25%,焊管从零出口关税调整为加征15%的关税,热轧钢材产品的出口税率仍为5%。

  中国联合钢铁网分析师表示,国内钢材市场所受的影响还没怎么显现。“出口合同提前一两个月就签订了,保税区里也囤积着不少钢材呢。”不过他预计,虽然短期内影响不大,但国家陆续使用宏观调控手段,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将会在一段时间后连锁显现。“届时,出口减少,国内资源增加,价格下降,而成本居高不下,受高成本和低价格夹击,行业优胜劣汰可能早日到来。”他表示。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认为,随着多轮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控,从2007年10月份起国内钢材出口已有明显回落,照此水平,2008年将比2007年减少出口粗钢2000万吨左右。同时他还提醒,由于2008年又有大量新增产能投放,国内出口冲动依然强劲,如出口反弹还可能引来国家新的调控。

  从2004年起,类似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优胜劣汰的严冬即将到来”的悲观说法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2007年的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2007年1月~11月,国内粗钢产量44783万吨,比2006年同期增加6409万吨;全年预计粗钢产量4.9亿吨,比2006年增加6740万吨,增长16%。截至2007年12月上旬,国内市场长材(螺纹钢、线材等)均价上涨38.93%,中板均价每吨5376元,均创历史最高。与此同时,2007年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总额预计将超过1440亿元,同比增长57%左右。

  “大好形势”的取得,自然主要是源于国内钢铁行业的强劲发展。2006年,我国第一次由钢材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并且粗钢净出口达到3473万吨,首次成为全球钢出口最多的国家。2007年1月~11月,我国钢材和钢坯出口量达到6416万吨,与进口相抵,折净出口粗钢5110万吨,比2006年同期增加2117万吨,增长70.7%。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权威人士预计,折合钢量进出口对冲后,2007年我国将净出口粗钢5458万吨,比2006年增加约2000万吨,增长57%,出口量占到2007年全国总产量的11.1%。

  “净出口5458万吨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我国全年新增钢产量6740万吨的80%以上都用于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大量的出口掩盖了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的矛盾,支撑了国内钢铁行业产量和价格的高位运行,换来了众多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的‘好年景’。”谈到钢铁出口对国内钢铁产业的意义时,一位业内人士作了如此描述。

  那么,钢材出口多大规模比较合适?业内人士指出,按国际惯例,钢材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0%属适度范围。然而,鉴于我国资源环境现状以及钢铁工业仍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这一国际经验既无可比性,也没有太多借鉴意义。

  业内人士表示,矿产资源约束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据了解,为生产2007年出口的5458万吨粗钢,我国共消费了铁矿石成品矿约7800万吨,超过全年铁矿石进口增加量,并由此引发海运费成倍上涨。著名经济学家樊钢指出,我国钢材之所以能凭借低价优势占领国际市场,成为钢材出口第一大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必要开支没有完全计入成本基础上的,这种过度出口事实上是把后代应当享有的资源拿来补贴外国人当前的消费,将对中国造成长期损失,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此外,钢铁企业大量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抑制钢铁行业过度扩张的努力,不但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而且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业内人士表示:“一旦国际市场需求回落,钢铁产能过剩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各方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将是空前的。”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出口在短期内可以解决我国钢铁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缓和产能继续释放带来的过剩压力,但长期来看,钢铁行业将面临国外反补贴、反倾销制裁,铁矿石、燃料等资源成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市场需求将日趋饱和,后续发展终将难以为继。钢铁行业过于依赖出口而形成的非理性扩张必须遏制,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矛盾,换来钢铁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