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成都 生物柴油

成都拥有研究生物柴油各项优势

2008-01-18 中国化工投资网
 

  电话连线北京,对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进行采访之前,记者搜索了一大堆关于闵老的相关资料,但拨通电话之前,记者仍有些不安——担心自己的问题设计得不精到。“喂,您好!我是闵恩泽,对不起,刚才在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回电话晚了些。”下午6∶28,电话一头传来闵老熟练的四川话,“都是老乡,我们就用家乡话交流了。”闵老的一番话,让此次的电话采访,变得亲切而自然。

  短短20多分钟的采访,83岁高龄的科学家、在成都长大的闵老,谈到了很多话题:家乡的美食、难改的乡音,求学的辗转,但聊得最多的,还是他最为关注的科研创新。

  获奖那一刻 我更感到了责任

  “手捧荣誉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责任,这种感觉不会因为我80多岁的年纪而减退,反而觉得时间的宝贵。”谈到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闵老感慨:“做研究,其实没想过能拿啥奖,国家把这样重要的一个奖项颁给我和我的团队,是对这项事业、这个领域的重视,我更应该多做些事儿。”三句话不离本行,闵老将谈话的重点,转移到了工作上去。

  “石油资源出现短缺,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替代能源开发,利用农林生物资源开发清洁燃料,是我们必须先行思考的问题。”对于绿色能源的思考,闵老已经先知先行,今年将过84岁生日的闵老,仍活跃在科研一线,把用黄连木等榨出来的植物油和废弃的地沟油转化成柴油——眼下,他带领团队在石家庄建起了一套年产量达5万吨的生物柴油装置,目前这一装置已经完成多项试验,将在明年投入使用。

  每年回家看看 这已成了习惯

  “成都的确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但这句话我不常说,因为很多人会立马问我,你是成都人,为啥还要长期呆在北京?”闵老解释说:“主要是习惯了北京的气候,还有科研环境,很难改,但成都非常宜居,我几乎每年都会回去,已经成习惯了。”

  闵老告诉记者,在成都,除了有他放不下的亲人,还有自己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共同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回成都,除了走亲戚,就是关注我们的课题进展,我在成都还带了一名博士生,没在成都的时候,我们会保持长期的电话交流。”

  投入家乡能源开发队伍 我非常愿意

  “石油能源危机让我们不得不提前考虑对替代能源的研究,现在生物柴油原料主要集中在对木本植物油的开发,比如麻疯树。”闵老分析,麻疯树等木本植物非常适合在云、贵、川等气候温和地区生长,生物柴油能源开发涉及生物学、化学、汽车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而成都在这些领域都有科研团队技术支撑。

  “生物柴油研究,成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气适合木本植物生长,同时还拥有陈放(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等麻疯树生物柴油研究专家,试足这块领域,成都可以先行之,当然,我也非常愿意投入家乡生物柴油能源开发的队伍。”电话那头传来闵老朗朗的笑音。闵老分析,从市场前景看,投入产业化后,1吨麻疯树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能控制到比普通柴油平均低几百元,这种生物柴油从价格、质量和使用上,都具有竞争优势。

  想要成功 就要学会面对失败

  取得了国家最高的科技荣誉,闵老的成功之道究竟是什么?面对这样的疑问,闵老思索了片刻。“爱国、勤奋、积累、自信,做到这几点,会让你终身受益。”

  采访中,闵老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记者了解到,毕业于原成都二中(现成都北师大附中)的闵老,在自己的母校设立了“闵恩泽奖学金”,鼓励孩子们热爱科学、务求创新,“很多孩子承受不了失败,但失败和挫折其实是种教育,它能让我们变得聪明起来,就像做试验,第100次可能不成功,但不代表101次仍然不成功。”闵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所想:“做研究,要像个侦探家,学会在失败中寻找通往成功的‘蛛丝马迹’。”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