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钢铁 产能 银行 信贷风险

钢铁产能过剩 银行密切关注信贷风险

2007-11-02 中国化工投资网
 

  近几年,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趋势明显,行业风险不容忽视。随着下游行业逐渐释放产能,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钢铁行业的各种风险逐渐积聚,偿债风险和利率风险都在增大。银行要密切关注该行业的风险,引入附加条款和限制性条款,关注小规模钢铁企业运行情况。另外,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还需具前瞻性和审慎性。

  2007年以来,在新一轮经济 热潮的带动下,各地纷纷争资金上项目,与此同时,也助长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急剧扩张。据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对长治潞城市的调查,截至目前,该市有年产60万吨钢厂一座,150立方米以上高炉20座,总投资67866万元,银行信贷资金24000多万元,其中信用社贷款16000多万元,这些企业多数是近两年内筹建而成。钢铁企业多而散、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为银行又一轮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偿债风险增大

  近几年,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下降是一个趋势,行业风险不容忽视。随着下游行业释放产能过程中各种风险(如应收账款、存货、三角债等)的集聚,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钢铁行业也将难以独善其身。如果在钢铁行业尚处于相对景气时期未能有效防范风险,届时银行信贷风险也可能集中暴露。

  2007年上半年,钢铁行业产能继续释放,产能过剩趋势明显。宏观调控政策对小规模钢铁企业(特别是处于淘汰类或限制类边缘的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规模较小企业的贷款大多来源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企业中,有的面临已开工项目增加投资问题,有的面临淘汰限制问题,需要扩建达标。金融机构也面临两难境地,收回贷款或不新增贷款,企业运营可能出现问题,贷款可能出现损失,如果继续贷款,行业过剩和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更不容忽视。需要警惕的是,在宏观调控下,淘汰类或限制类企业,可能利用资产重组、改制、破产进行“逃废债”。

  现行的钢铁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钢铁企业都在投资兴建大型项目,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增加资产负债率,加大中长期借款总额和比重。大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处于更为有利地位,增加了对大企业的信贷投入。贷款向大型企业倾斜集中,加大了银行对大客户的依赖性,而且银行竞相压价,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如下浮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拓小企业贷款和中间业务的动力却显得不足。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近几年纷纷新建冷轧板生产线,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将在未来2-3年内集中投产,很有可能发生冷轧板的阶段性过剩。国内钢铁上市公司公开财务报告显示,各自的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各项指标趋向不好的方向,偿债风险在增大。

  利率风险增大

  目前我国利率水平偏低于国际市场,也低于国内投资回报率。贷款利率涨幅小于批PPI涨幅,存款利率一直未发生变化,厂商和居民面临的实际利率反而下降。虽然近期央行宣布再次加息,但属于小步加息,长期偏低的利率以及债权人保护制度不尽完善的环境下,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冲动难以抑制。不排除未来有多次小幅升息的可能,中国利率的期限结构在未来几年内也可能发生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及其下游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和经济利润率存在下降的趋势,财务费用支出增幅却呈现上升趋势。利率上升必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指标,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证券融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对于银行来说,既面临企业盈利能力和筹资能力下降带来的信用风险,又面临存款利率上升带来的成本增长的风险。过度集中于大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将面临利率期限结构调整和大企业发行债券提前还款的利率风险。大型钢铁企业贷款中长期化,与相对过剩的行业特性和业务经营的波动性特征不相匹配,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大。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